close

天下雜誌專訪:

李寇納(Tom Lickona)是最早提出品格教育學術架構的學者,曾獲頒美國品格教育終身成就獎。 他發表「品學兼優高中報告」後,徹底扭轉了美國品格教育的方向。 他有什麼新發現?對台灣推動品格教育有什麼建議?

 

紐約州立大學兒童早期發展心理學系教授李寇納有著捲捲的頭髮和花白的大鬍子,戴著一圈圈深度近視的眼鏡。他的研究室和一般學者研究室沒什麼不同,除了書以外還是書。不同的是,這些堆積如山的書,很多是五顏六色的繪本,這些繪本多半訴說著品格教育的價值。

李寇納於一九九五年成立「尊重和責任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 ),研究中心位於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校園,距離紐約市約三百公里,一直都是美國品格教育課程研究和發展的全國重鎮。

他和太太在過去四十年來,以傳教的熱情,致力於推動品格教育,是美國品格教育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也是最早提出品格教育學術架構的學者。他讓美國的品格教育從價值之爭,進入學術論證與實踐的階段,二○○一年獲頒品格教育終身成就獎。

專訪中,有十三個孫子都在家自學的李寇納,深切提醒家庭是品格教育裡不可或缺的角色。

Q:美國品格教育發展的歷程為何?當初在什麼樣的大環境下,體會到品格教育的迫切?

A:美國的品格教育在一九八○年代開始由下而上的推動。為什麼?因為老師發現學生變了,學生不會辨別對與錯。這和當時社會氣氛以個人價值為主有關,年輕人普遍覺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加上實證主義的影響,大家對於何謂「品格」莫衷一是。到了八○年代末九○年代初,大家發現必須做點事情,來修補支離破碎的美國價值。

不同的民間組織興起,CEP(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品格教育聯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織,最重要的貢獻是:第一、結合了相關學者和老師們每年開一次年會,以學術研究做為推動品格教育的基礎。譬如,研究推動品格教育是否可以降低校園霸凌現象?在推動前和推動後的情況各如何?哪些是關鍵作為?

第二、CEP提出了品格教育的十一項原則,以及評估這些原則實行的具體指標。從此以後,在相同領域內的人就可以用同樣的語言來溝通和檢討,有同樣的指標可以觀察、掌握進度。

第三、CEP舉辦全美最佳品格學校選拔。每年選出十個推動品格教育最佳的學校,不但吸引了媒體的目光,也讓品格教育有了實踐的案例可以借鏡。

另外一個重要的組織是「品格至要」(Character Counts!)提出了六大支柱: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這六大支柱因為價值中立,很快贏得各政黨的支持,宗教團體也沒有異議。一九九四年,政府也首度編列預算開始注入公共學校,推動品格教育。政府的介入是品格教育開始在美國公立學校快速展開的關鍵。

Q:「品學兼優高中報告」裡面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

A:最近幾年,美國上上下下對於推動品格教育不遺餘力,幾乎成為全國運動。幾乎所有的公立中小學都有品格課程,但是我們發現到了高中,品格教育往往被忽視。高中老師多半覺得自己是專科的老師,不認為自己該負起品格教育的責任。

這份報告中,我們遍訪了全美二十四所卓越高中,發現這些學校的共同點是,相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核心目標:在學業上成長、品行上受到薰陶,也就是追求卓越和德行。「品格教育」就是追求卓越和德性的途徑。

我們首次提出,「品格」有兩塊重要的基礎:一是追求卓越的成就品格(performance character)和追求良好德行的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成就品格」是在任何領域追求卓越的能力,如:企圖心、自信、創意、勤勉、好奇、挫折忍受力等「道德品格」則是和他人維持友善關係、自制和負責的德行,如:同理心、友善、誠實、耐心、合作、謙虛等。

若是學校不重視「成就品格」,人民可能缺乏競爭力和生產力。不重視「道德品格」,社會上可能充斥著貪婪、缺乏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和銀行家。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品學兼優學校協助學生追求卓越和德行時,所形成的優質品格分為八類,並提供二十四所學校形成上百種的施行案例做為參考。

Q:你提到的多半是學校該怎麼教品格,那麼家庭該扮演什麼角色?

A: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礎。我十三個孫子都是在家自學,自學是目前美國最快速成長的新教育趨勢。研究也顯示,自學的小孩表現很優異,因為他們獲得最了解自己的老師──父母一對一的教授。

當我退休後,我將會回家加入孫子們的自學。其實,我跟他們學到的更多。

現代社會中,學校、家庭和媒體是影響小孩品格形塑的三大力量。但對很多小孩來說,媒體往往是破壞品格教育的力量。若父母又無法控制小孩接觸媒體的品質,學校老師也沒有教授學生媒體識讀的能力,這對於品格教育將是很大的危機。剛剛提到的自學家庭,在媒體接觸這部分相對獲得比較好的關照。

Q:你曾經多次到新加坡訪問,新加坡的品格教育關心什麼議題?

A:新加坡老師們擔心的是,沒有家庭傳統可以傳承。因為家長工作太忙,多半都是保母在照顧小孩,家庭價值因為相處時間太少而很難展現,這對品格教育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危機。

Q:這也是台灣的現象……

A:這讓人憂心。我訪問過很多老師和校長,他們共同的觀察是,家庭的改變太巨大了。在一九六○年代,單親家庭的比例大約只有二十分之一,現在平均每五個美國學生中,有兩個來自單親家庭。

家庭迅速的崩解,原本父母該是小孩品格教育的導師,但許多人因忙於家計被迫缺席,現在必須由學校負起這個責任,重建家庭價值。

Q:學校有可能取代父母嗎?

A:不可能。我覺得有些學校最大的錯誤就是想要承擔全部品格教育的工作,這是大錯特錯,尤其是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學生。看看那些推動品格教育成功的學校,都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就是把品格教育放在第一優先,第二是鼓勵家長深度涉入。父母一定要深入參與(李寇納每說一個字就敲一下桌面強調)。

比方說要父母參與相關的家庭作業,或是請學生訪問父母:「你有沒有真正的朋友?維持多久的友誼?」、「你覺得什麼是真正的朋友?」、「有沒有不是真正的朋友?你交過不是真正的朋友嗎?」

我想很多父母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透過這樣的討論,不但可以讓親子互動更好,也可以真正落實品格教育,不至於流於形式。

 
 
作者:陳雅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淘美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